爱游戏如何提前结算

篮协加大兴奋剂处罚力度,球员两次阳性将终身禁赛俱乐部违规将团灭
爱游戏如何提前结算
栏目分类
篮协加大兴奋剂处罚力度,球员两次阳性将终身禁赛俱乐部违规将团灭
发布日期:2025-10-12 05:07    点击次数:191

2025年9月30日,中国篮协扔出一记重磅炸弹:新赛季任何球员一旦两次兴奋剂检测阳性,将面临终身禁赛! 更狠的是,俱乐部如果三年内出现三名及以上球员违规,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历史奖项一律收回。 这一规则被写入《中国篮球协会篮球运动队参赛指引(征求意见稿)》,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反兴奋剂新规”。

新规细节:个人与俱乐部“双杀”式处罚

根据文件原文,对运动员的处罚标准清晰而残酷:首次兴奋剂违规按现有规则处罚,但第二次阳性结果直接触发终身禁赛。 这意味着一名球员的职业生涯将因两次违规彻底终结。

对俱乐部的连带责任更是毫不留情。 三年周期内,若一支球队累计三名或以上球员兴奋剂检测阳性,该俱乐部将被取消参赛资格一至三年,期间所有比赛成绩均按0:20判负,此前获得的奖杯、奖项也将被追溯收回。 例如,若某冠军球队因历史违规被查实,其冠军头衔可能被剥夺。

篮协同时要求各俱乐部建立“全链条管理”体系,从球员入队、训练、参赛到离队,均需纳入反兴奋剂监管范围。 职业俱乐部在准入评估时必须提交反兴奋剂管理制度和年度教育计划,未达标者将面临扣分或禁赛。

展开剩余67%

外援管理难题:休赛期成监管黑洞

新规虽严,实操中存在显著挑战。 资深媒体人付政浩指出,CBA俱乐部对外援休赛期的管理几乎无能为力。 外援离队后,其饮食、用药等行为完全脱离俱乐部视线,而误食含违禁成分食物或私下使用违禁药物的情况屡见不鲜。

今年6月,广东宏远外援吉伦沃特和新疆广汇外援哈雷尔均因羧基四氢大麻酚(大麻类物质)检测阳性被通报,两人均放弃B瓶检测。 这类案例暴露了外援监管的漏洞:球员在休赛期回国后,俱乐部难以实时监控其行为,但违规后果却需整体承担。

俱乐部回应此类事件时多强调“配合调查”和加强教育,但如何将管理延伸至海外,目前尚无有效方案。

历史案例:从“瘦肉精”到“黑科技”

过去篮球领域的兴奋剂违规多被归为“无意接触”,如本土球员食用含瘦肉精的烧烤,或外援使用大麻类物质。 但随着“黑科技”药物涌入体育领域,兴奋剂风险已从偶然误服转向有意使用。

篮协早在2025年2月就已出台《各级国家队反兴奋剂工作实施细则》,严禁国家队队员集训期间私自外出就餐、点外卖或网购食品,违者罚款万元并通报批评。 该政策旨在杜绝外部食品带来的误服风险,如今俱乐部层面规则升级,进一步将防线的覆盖范围扩大至整个职业联赛。

处罚依据:与国家体育总局规则同步

篮协新规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运动中兴奋剂管制通则》紧密衔接。 总局通则明确规定,当事人第二次兴奋剂违规可处“终身禁赛”。 此外,违规者还需承担高额经济处罚,如禁赛四年以上者需负担20至40例兴奋剂检测费用。

篮协此次将总局通则转化为篮球领域的具体条款,形成个人—俱乐部—主管教练的三层问责体系。 例如,若运动员违规,主管教练若无法证明自身尽到管理责任,将面临禁赛处罚;同一教练名下多名运动员违规,教练可能被终身取消资格。

球迷争议:旧案未结,新规已至

新规发布后,球迷焦点迅速转向历史遗留问题。 不少人质疑:“吉伦沃特和哈雷尔4月被曝违规,为何至今未收到处罚结果? ” 根据程序,涉事运动员有权申请听证会,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的最终认定尚未公布。

俱乐部对此态度谨慎。 广东宏远在官方回应中强调“尊重官方最终决定”,并承诺加强外援反兴奋剂教育。 但如何将承诺落地,尤其是解决休赛期监管难题,仍是新规执行的关键挑战。

发布于:天津市